English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1998-01-23 来源:光明日报 张少杰 我有话说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上,也体现在文化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工程中,高校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不可否认,以往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上,都曾经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为防止高校把抓专业科学文化建设当作硬任务而加大建设力度,把抓思想道德建设当成软任务抓而不紧、时抓时停的错误现象发生、滋长,真正发挥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地作用,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大力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校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高校党委对学校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行统一领导,建立和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党政工团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高校党委要积极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把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战略和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等重大课题列入学校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规划并加以重点实施。同时,要牢牢把握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两课”是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也是高校发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基地作用的基本途径。“两课”教师是一支负有特殊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队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将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其他教师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其他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为大学生成长奠定了智力基础,提供了智力保证的话,那么,“两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则为大学生把握了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源泉。

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载体,它起了第一课堂所起不到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与过去的大学生不同,既视野开阔、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独立思考和参与意识,又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感情重于理智,对于传统观念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在接受外来东西上的生吞活剥等等。尤其是当他们的自我意识得不到实现时,极易产生孤独、苦闷、彷徨和空虚。从高校的地位来看,既处在社会政治文化的较高层次,也是国内外种种政治势力所关注的焦点,是各种社会思想的晴雨表。经济体制的转换,国家政策的调整,群体利益的重组,西方文化思潮的渗入等等,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往往首先在高校、在大学生中最集中、最敏感地反映出来,这使许多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的大学生一时很难适应,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道德失范和思想困惑混乱的现象。面对以上种种,试图以有限的课堂教学、简单的理论说教或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进行规范,显然是苍白无力和难以凑效的。必须适应大学生心理特征和高校所处地位上的特点,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支流,是指以校园为阵地由学生参与的教育、娱乐、文学、艺术、科学等精神活动及由此产生的精神产品。主要表现为:由大学生参与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演讲、社会实践、书评影评、摄影、联欢会、舞会、集邮、课外活动小组、艺术节等活动以及由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创立的刊物、编写的文章等等。面对形式多样五彩斑斓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党政领导在大力支持和重视之外,还要形成一个有宣传部、学工部、团委部、学生部、社科部(马列部)、校刊、校报、广播、电教等方方面面参与配合、并有校外共建单位、部门参与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立体工作网络。以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校活动、高格调的文娱活动、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去营造高校育人的环境,使大学生在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现在和今后若干年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发展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大问题。为此,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政治方面、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环境,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作者系佳木斯大学党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